胎息之法,网上有详细的论述,老熊看过就自然记住了,现在推敲了二十多天,感觉没有问题了,而现在的环境正好没人打扰,若在一周之内有所成就,即便断了给养,也能多坚持一段时间。

因为传说中,胎息之法炼成后,不但可以水下呼吸,而且可以辟谷。

所谓胎息,顾名思义,是要像胎儿在母体中一样用肚脐呼吸,而不用口鼻呼吸。

具体是指通过修炼,像胎儿一样安泰舒适并且闭住口鼻呼吸,而用下丹田呼吸。

这是一种很深的呼吸,《庄子》里有一篇文章记载,境界高的人呼吸与一般境界的人呼吸截然不同,一般境界的人呼吸入喉即吐纳,根本没有接受到气的根本精华,中等境界的人吸收到的气是吸收到胸前,但仍然不可控制情绪,气不能入丹田,仍旧有很大的精华没有吸收,最高境界的人呼吸是从鼻子呼吸气纳入到后脚根,使气之精华为我所用,将人体的健康状态提升到最佳境界。

而胎息是让人吸气到下丹田进行呼吸吐纳。

这种呼吸法习练时要求意守下丹田,吸气时意想气自丹田吸入,稍作停留,再意想气自丹田呼出。

稍停再作重复。

呼吸要绵细、缓慢、均匀,意守要在若有若无之间。

胎息之法有三种,《高上玉皇胎息经》,五息直指阐微及张果老服气法。

前两种颇为复杂,老熊选择最简易的“张果服气法”

入手,该法由传说中“八仙”

中的张果老所创,这种功法也是一种吐纳、练息的静功,原载于《云笈七签》第五十九卷,是唐宋期间较为流行的功法之一。

其特点是以逐渐延长所闭之气在体内的时间为手段,最终达到“胎息”

状态。

具体练法为:姿势为仰卧式,两手握拳放置于腿的两侧,收敛心意,摒弃各种杂念。

用鼻子缓缓吸气,吸满后闭气不呼,心中默数,自一至百以上。

闭气直至难以坚持为止,可以稍微松气,然后立刻吸满再闭上,直到足心出汗,才可以慢慢地将所闭之气吐出来,但吸气与吐气时必须极其微小,小到看不出呼吸的气息才可以。

随着功夫的深入,每次闭气默数的数值逐渐延长,通常如果可以每次闭息默数至1ooo——2ooo,就可以不食五谷杂粮,期间可自然出现“胎息”

状态。

若能于每次闭息默数至5ooo,那就能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了。

老熊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练习胎息,将其与佛家的苦行和禅宗心法以及瑜伽结合在一起练习。

边练习边体会一些书中描绘的胎息境界。

比如,“朱子《调息铭》曰:(静极而嘘,如春沼鱼,动极而吸,如百虫蛰。

春鱼得气而动,其动极微,寒虫含气而蛰,其蛰无朕。

调息者,须似绵绵密密,幽幽微微,呼则百骸万窍,气随以出,吸则百骸万窍,气随以入)。

《摄生三要》曰:(初学调息,须想其气,出从脐出,入从脐灭,调得极细。

然後不用口鼻,但以脐呼吸,如在胞胎中,故曰胎息。

初闭气一口,以脐呼吸,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,乃以口吐气出之,当令极细,以鸿毛著於口鼻之上,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.
.